先贤、乡贤文化与建设新乡贤文化
2018-05-16 16:24 洪振宁  乡村大连 审核人:

2017年1月25日中央发出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建设新乡贤文化”的要求,本文就先贤纪念、优秀传统乡贤文化的传承与新乡贤文化的建设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谈几点想法。

一、乡贤,是不可忽视的地方英雄

近年来,温州各地经常举办地方先贤的纪念活动,如瑞安纪念孙衣言先生诞辰200周年,平阳纪念鳌江近代史上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开埠先驱王理孚先生,今年龙湾将举行王叔果、王叔杲纪念大会,瑞安则将举办纪念陈傅良、孙锵鸣诞辰活动等等。先贤纪念,本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先贤纪念活动,也是地方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新时代乡贤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

乡贤,是乡里德行高尚的人。在中国历史的进程中,一些在乡村社会建设、地方自治、风习教化、乡里公共事务中贡献力量的乡绅或乡贤之士,都被称为乡贤。古代温州,乃至传统中国,是一个以农村为主体的社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乡贤,他们一般是有功名、学问文章或道德品行在乡里闻名,又为乡里公共事务竭尽心力,为一方百姓造福,有善行义举,或维持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为地方自治尽心尽力,为被大家公认并有口碑。

举个例子说,明万历《温州府志》卷四《祠祀志》乡贤祠条记载:明代入温州府乡贤祠的先贤有31人,其中永嘉场有9人:王瓒、张璁、项乔、张逊志、王健、王德、王叔果、王叔杲、张逊业。古代永嘉场地区,在明代温州城郊东部,以永昌堡为中心,相当于今龙湾大部和经济技术开发区部分,当时仅仅是温州一个县的一小部分,可涌现出来的乡贤、人才,被入选进入乡贤祠的人物,所占的比例却很大。这里多说几句。永嘉场人文的发展,形成了优良的文化血脉,以至于到现当代出现了4位院士:张肇骞、张淑仪、孙大业、金振民,知名学者还有:潘廷洸、章恢志、程溯洛、张鸣镛等多位,尤其是健在的中国著名学者张立文先生、项楚先生和郑张尚芳先生,更在各个学科建树众多。更有意思的是,自永嘉场移民到周边与外地的,如移居古鳌头(今平阳县鳌江镇)的王理孚等,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乡贤,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地域性和地方性。传统乡村社会大多数的乡贤一辈子都在一个区域生活,或者在外任职又回到了家乡,对当地的地方自治和地方共同事务的贡献往往功不可没。因为乡贤富有善行义举,乡村社会人人称颂,口碑特好,当地人往往乐于以身边的英雄为榜样,这对于引导一个地方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功用十分明显。但也正是由于地域性的特点,使得这些人的名声也往往局限于本地区。后人往往以为这些作为名人的乡贤在中国没名气而不够重视,或者是对地方历史文化不够了解,而有意无意忽视了本该十分重视的乡贤。

二、谋求地方公益,是乡贤文化的指向

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被供入先贤祠的,乡贤之所以为乡贤,或者说,传统乡村社会认同的乡贤,是其在地方自治尤其是地方公益事业所做出的业绩为人们所称颂,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乡贤文化的重要指向。

这种乡贤文化,集中体现在建设乡村、改善民生、谋利桑梓、造福百姓等方面的群体追求和故乡情怀上。社会贤达为家乡出谋划策,或为乡里公共事务做贡献,这是一种以个人智慧、家族力量为乡村居民造福的善行义举。由此可见,传统乡贤文化是当代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是建设新乡贤文化的现实基础。

就笔者对温州文献的阅读,古代温州记载乡贤为乡里公共事务做贡献的,以王叔果、王叔杲两兄弟为最。王叔果(1516-1588)、王叔杲(1517-1600)兄弟两人,辞官归里后,居家各20多年,为地方公益事业各做了不少事情。如,兄弟两人捐资重修仙岩寺,并在寺外路径植树松樟木,坚持了48年;还分别捐资重修了永嘉县学、温州府学、东瓯王庙、江心屿东塔、白鹿书院,及捐资在郡城拱辰门外建镇宁楼、义助瑞安县重建儒学等。王家兄弟坚持勤俭持家,又好行德于乡,为地方做了不少的善事,开创了一代新风气,形成了乡贤文化的优良传统。因此,笔者认为,王家兄弟是那个时段温州地区文明高地的代表人物,是一面旗帜,起到了领军示范的作用。

乡贤文化的形成与优良的家风有密切的关系。

传统中国的乡贤往往是按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文理想来为人处世的。王氏家族重视自身的率先垂范,所订立的家训家规,强调不论是穿草鞋的还是着官服的,都要勤俭持家,崇尚气志,清正廉洁,广交贤能,强调做人要敦亲和邻,戒贪去奢,以德养财,以利与人。王氏家训,一是继承了南宋时期永嘉学派的思想,如修实政,行实德;传承了南宋袁采的《袁氏世范》,如忠信笃敬,公平正直,严己宽人,近善远恶,吸收了传统文明的精华和养分,通过家族组织实施家训教化,注重可操作性和养成教育。二是重视个人节操和民族气节的教育,注重优良家风的传承。他们的家训家规,重视良好的适应时代的家庭教育,以养正家风,对孩子自幼的训诫诱导,进行品质培养,使得他们养成一种向往崇高、追求理想的浩然之气,培育一种自觉抵御社会腐朽风尚的坚定毅力。

王氏家训注重家庭教育,客观上看,对培养家族中的人才、形成乡贤文化、带动地区风气的上升,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王家在明代出了一批人物,王家与张家联姻,与项家携手,他们都注重家训的教育和家风的养成,永嘉场地区人文兴起,出了十多个进士,有所谓的“温之显仕巨室多产兹土”,当时江苏的著名文学家王世贞说:“永嘉故多贤士大夫,然无有如王氏。”后来的从永昌堡英桥王氏走出的王理孚,在平阳鳌江乃至整个温州,推进近代史上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以及致力于地方公益事业,都做出重大业绩,也可见是得益于这种优良家风的传承和乡贤文化的熏陶。

三、努力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

时代变换,我们从历史上走过来。美国学者费正清曾经说过:在过去的1000年里,士绅越来越多地主宰了中国人的生活,“在100年前就已超过4亿人口的一个国家里,正式皇帝官员不到2万名,带功名的士绅却约有125万之多。”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传统乡村社会的公共事务主要靠乡绅通过国家的认可进行管理。虽然乡绅治理的这些生存土壤在当代已不复存在,但是这种体制告诉我们,农村社会的自我管理由来已久,符合中国的历史传统。启用新乡贤治理,营造新乡贤文化势在必行。

按笔者的理解,新乡贤文化,也即新时代的乡贤文化。

建设新乡贤文化,首先,需要赋予乡贤文化的时代新内涵,把时代的新精神同温州人精神的弘扬相结合,来进行建设。文化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地方特点。把握新时代的新特征,尤其是建设者要增强世界眼光,具有全球化的胸怀,将现代性与乡土性相结合,借鉴与汲取世界文明的新营养,利用全球共用的互联网络,丰富地方的新文明。赋予时代新内涵的温州人精神,是时代特征与区域文化相结合的本地人的精神品格。推进各项建设,要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同温州人精神的弘扬相结合。

其次,要按习近平所提出的、中央文件所说的“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方针来推进新的建设。传统乡贤文化,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其珍贵的思想资源,是推进新乡贤文化建设的既有基础。传统与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生生不断的“连续体”。今天,推进新乡贤文化的建设,也要借助先贤纪念活动,在传统乡贤文化的基础上更上层楼。还要将创造性贯穿于其中,注重活动的创意性。

再次,要更多地采用新手段,如更多地利用互联网,来推进新乡贤文化的建设。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具体到新乡贤文化建设中,可以建立一批名人(先贤)网上纪念馆、网上专题博物馆,更多地到网上的世界寻找本地的文化资源,让珍宝回归家乡。更多地利用和使用网络,更能吸引人和提升人,使新乡贤文化成为当代人品质生活的一部分。

最后,新乡贤文化建设要注重引进从外地回到家乡的人才,有条件的地方可试行开展新乡贤评选活动。一方乡贤,对一方乡土的人文道德具有重要的意义。当代乡贤是乡村治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引领力量。新乡贤的评选,对引导一个地方向上向善的社会风气,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