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庆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设施农业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对本提案的办理概述
非常感谢您对我市农业发展的关心,您在提案中提出的进一步强化政府推动力、创新投入机制、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强化技术服务能力、健全设施农业组织管理体系、打造品牌将设施农业与休闲旅游业开发相结合等6方面措施,对促进我市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对此,我委高度重视,并指派专人负责本提案办理工作,市金融发展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国土房屋局、市旅游局和大连保监局等部门也结合各自职能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和措施,确保政协委员的提案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二、对提案建议的逐条答复
(一)统筹产业发展,强化服务指导。
1.统筹规划,做好设施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市将设施农业列入《大连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发展产业,并按照“规模做大、基地做强、结构调佳,品种调优,效益提升”的总体要求,围绕沈大线、丹大沿线等主要公路沿线和重点农产品产区,大力发展日光温室、钢筋骨架大棚为主的规模化设施农业小(大)区,做大做强设施蔬菜、设施水果、设施食用菌和设施花卉四大优势产业。“十三五”以来,我市将设施农业作为“菜篮子”工程建设和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积极推进设施生产基地建设,保障“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加快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发展。
2.因地制宜,做好设施农业园区规划。一是结合本地产业优势,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制定建设规划,推进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二是小(大)区选址力求近水、近路、近电,便于基础设施配套;三是切实利用好荒山、荒滩,并与中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理等土地整理项目相结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四是突破乡村界限,统筹布局、统一规划,最大限度利用好优势资源。
3.强化服务,做好土地流转工作。一是推进土地和谐流转。我市在土地流转上,坚持 “四个不失”,即以地入股,不失地;以股分红,不失利;以股安置,不失业;以股为本,不失权,确保流转后农民利益不受损失,提前化解土地流转潜在矛盾。二是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在全市建立74个乡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4个县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制定下发土地流转规范管理指导文件和土地流转合同示范文本,有序地规范了土地流转行为。通过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保障了设施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二)加强政策扶持引导,推进设施快速发展。
1.建立连续奖补政策,推进设施规模发展。多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设施农业发展,始终将设施农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2008年起,我市制定并印发了《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设施农业小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好设施农业建设项目管理的意见》、《关于下发设施农业大区基础设施土地整理项目补助标准的通知》等6个设施农业扶持政策,有效地激发了我市设施农业发展活力。据统计,自从2008年起,财政用于设施农业奖补资金近18亿元。截至2017年末,全市发展设施农业占地面积达到100万亩,带动农民就业人数达到27.8万人。
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助推设施农业发展。一是强化银行业的贷款支持作用。2014年,我市农业、金融、财政等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并印发了《大连市农户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贷款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贷款发展设施农业的生产经营主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给予贴息扶持,在贴息期限上,同比其他支农惠农项目1年期贴息,设施农业项目贴息则延长为3年,给予了设施农业发展充分支持。2017年市农委与农商银行和农行大连分行签署了300亿的战略协议,主要用于农业绿色生产发展、设施农业发展等方面的资金贷款扶持。今年,我市金融发展、农业等有关部门将与银行机构开展普惠金融乡村行系列活动,有计划地到各涉农区市县开展金融产品推介和融资对接活动,实地帮助农户和涉农企业解决融资困难。二是强化保险业的风险保障作用。多年来,始终坚持将设施农业纳入我市农业补贴险种,为设施农业发展保驾护航。
(三)坚持绿色生产理念,完善质量监测体系。
1.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促进设施农业绿色发展。一是突出抓好设施农业产业化大户、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充分发挥其在标准化生产上的示范引领作用。2017年,我市遴选26个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组织市县农业专家跟踪服务指导,统一制定质量安全生产规范,试验示范新品种、新技术,着力打造看得见、学得着的设施标准化生产典型。二是推进农产品“三品”认证。通过加强分类指导,使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和生产方式,了解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中科学使用各种生产资料对农产品质量的重要作用,从注重产量的提高转到注重质量上来,同时,在设施标准化生产较好的地区,充分挖掘认证潜力,鼓励和支持标准化生产经营主体申报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认证。2017年我市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87个,有效期内“三品”数量达779个,认证面积达539万亩,对提升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2.推进监测体系建设,提升检验检测能力。2017年,市农委投入专项资金95万元,为我市7个县级检测站和85个乡镇监管站统一更新了100台速测仪,并对配套搭建的检测数据实时上传系统,在县乡两级105名检测人员中开展全覆盖培训。目前,全市85个涉农乡镇(街道)监管站全部达到省政府标准化建设要求,基层监管机构实现全覆盖。经过3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市农安监管基本建立“县有人查、乡有人管、村有人看”的工作体系。目前,我市建有市级监测中心1个、县级全额拨款的事业性质检测站5个、乡镇检测点85个。其中,大连市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已成为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具有农产品、畜产品、兽药、饲料、肥料和产地环境六大类459个参数的检测能力,检测能力和水平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该中心不仅承担市农委下达的检测工作,而且还肩负农业部和省农委检测任务;县级的瓦房店检测站系全省首批通过“双认证”的县级检测站,庄河市检测站也通过了计量认证,除开展本地区农产品速测和部分定量检测外,每年也承担省农委下达的定量检测任务。2017年,全市各级农产品质检站定量检测农产品数达到达1300余个,定性检测样品达到5万余个。
(四)强化科技服务能力,提升科技支撑作用。
2016年以来,我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壮大农业科技力量,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以试点创建和模式探索示范引领农业绿色发展,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1.强化推广体系建设,提升农技服务能力。一是不断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健全农技推广机制,深化村级农技员队伍建设,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起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乡级(农技服务中心)、村级(农技推广员)、户级(科技示范户)一线贯通的农技推广和服务机制。二是强化基层农技推广机制,建立农技人员包村联户责任制,完善基层农技人员工作制度,发挥其在公益性农业推广服务中的主导地位。三是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2017年,制定并印发了《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促进农村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着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水平,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特派激励政策,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扶贫,深入推进农业创新驱动战略。四是大力扶持农技推广联盟建设,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多样化。围绕地区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需要,汇聚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科研教学单位、市场化服务组织、农业乡土人才等机构和个人广泛参与、分工协作的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技推广联盟,开展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集成熟化,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提升基层农技人员业务能力,提出产业发展对策建议。到2017年,我市建设农技推广联盟6个。
2.强化农业技能培训,提升生产管理水平。设施农业作为以资金、劳动力和技术密集为主要特征的高效农业,对从业人员素质和技术均有着较高要求,为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和设施农业生产管理能力,我市一是强化县乡两级农业技术员技能培训,通过建立农技人员分级分类培训制度,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现场实训、网络等方式,开展系统性的知识技能培训,2017年,我市采取本地集中培训与外出学习考察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共培训基层农技员409人;二是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和专项技能培训,助推设施农业快速发展。采取“点菜式”培训方式,分期分批地对农民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知识培训,累计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通过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技能培训,我市农业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果明显提升。
(五)推进流通体系建设,创新农业营销模式。
1.加强城乡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2010年以来,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乡商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精神,我市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不断强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完善市场规划布局,通过以奖代补扶持,突出抓好农产综合批发市场、标准化农贸市场、社区便民菜店、农副产品配送中心和农村乡镇商品市场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场交易条件,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二是改善市场发育环境,对新建市场在项目规划布局、建设用地、行政审批、各项收费及日常运营等方面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对便民利民和涉及民生的市场给予与工业用电、用水同价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对进入市区的农产品运送车辆,实行“绿色通行”管理。
目前,我市现有各类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27个,经营面积达到100余万平方米,农贸市场212个,社区菜店1144个,早夜市57个,以全市大型重点交易市场为龙头、以区域性市场为支撑、以乡镇和社区便民市场为补充的三级市场构架基本形成。
2.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为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在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产品销售、整合农村资源、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2014年,市商务局制定并印发了《大连市关于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一是支持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借助商务部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知名电子商务平台,以及大连水产网、大商集团天狗网等我市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农产品线上销售;二是支持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村官和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创办涉农电子商务企业,带动农业生产的组织化与标准化;三是发挥商贸、供销、邮政、电商等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支持各类农村电子商务实体、人员的发展,提高农村企业、合作组织、农民和基层政府应用电子商务水平;四是广泛开展农村电子商务培训,大力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多渠道培训农村电子商务从业人员,增强农民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电子商务的能力。2016年,我市将电子商务进农村列入重点民生工程,并在瓦房店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当年,瓦房店市建设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131个,达到瓦房店市行政村总数的一半,培训电子商务人员3100人次,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引进吸引60家企业入驻,孵化电子商务企业10家。在我省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绩效评估中,瓦房店市排名位列全省第一。2017年,大连市普兰店区政府也与阿里巴巴正式签约农村淘宝项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农村电子商务进入大连市农村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六)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元生产经营模式。
加快培育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着力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一是加强农民合作社建设,重点支持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企业+农户”等十种发展模式。2010年以来,我市持续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截止2017年末,我市已培育县级以上示范社427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61家,省级示范社71家,市级示范社147家,县级示范社48家,累计投入扶持资金10177万元。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合作社4196家,平均每村4家。二是大力推进家庭农场发展,健全示范家庭农场评定机制。2013年以来,新发展家庭农场276家,培育市级以上示范家庭农场43家。三是积极培育农机作业、农田灌排、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各类专业化经营性服务组织,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社开展土地托管、农机播收等服务。2017年,完成土地综合托管面积达29.8万亩,全程土地托管10万亩。
(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1.拓展设施农业功能,推进休闲农业发展。一是结合我市高效规模农业、设施农业、园区农业,以农业生产为依托,积极引进推广适合休闲农业发展、品质优良的蔬菜、水果、花卉和其他观赏性动植物,大力推广设施栽培、立体种养、绿色农业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二是以个体农户为基础,逐步向合作社、工商资本领域拓展,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形成“农户+公司”、“农户+农业合作社”为支撑,工商资本为补充的休闲农业经营模式。三是大力推进新农村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气化“六化工程”,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将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融合发展。四是通过开展“大连市休闲农业规范提升年”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休闲农业管理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
2.加大典型宣传推介,强化休闲品牌建设。一是编辑制作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手绘导览图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图典、大连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宣传片,对我市休闲农业典型开展广泛宣传。二是通过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形式,举办大连(金普新区)草莓文化旅游节暨休闲农业产品博览会、大连(旅顺)大樱桃节和大连(金州)国际大樱桃节,开展 “大连十大美丽乡村”、“大连最佳乡村旅游景点”、“中国(大连)美丽乡村发展论坛”等一系列活动,集中宣传大连休闲农业“发展样板”,提高休闲农业品牌知名度,并指导认定213个樱桃指定采摘园,推出19条摘樱桃、游景点、品农家乐等休闲度假自驾游线路。
目前,我市获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区)5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9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10个,省市级乡村旅游示范乡镇40个。全市现有星级农(渔)家乐149个、休闲园区(农庄)95个、民俗村9个,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到2.6万人,带动农户5万户。以农业园区、农(渔)家乐、民俗村、休闲农庄4大类型为主的休闲观光产业初步形成。休闲农业作为我市新兴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对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促进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拉动地区消费,传承农耕文明,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推进设施农业建设。按照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要求,结合国家“菜篮子”工程建设任务和种植结构调整补贴政策,大力扶持设施蔬菜、设施果树、设施花卉规模化发展,改造低效老旧棚室,推广优型节能日光温室和钢筋骨架冷棚,促进设施蔬菜产业不断升级,农业种植结构不断优化。到2020年,全市再新发展设施农业10万亩。
2.进一步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一是加强标准集成转化,制定并普遍实施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相配套的生产操作规程。二是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进绿色发展,重点打造规模化“三品”生产基地建设,做强做大“三品”规模,全面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
3.进一步强化农业科技培训工作。探索基层农技人员聘用新机制,选拔学历水平和专业技能符合岗位职责要求的人员进入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不断提升基层农技人员队伍的素质和水平。鼓励支持科研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组织以及各类科技人员,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加强村级农技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淘汰机制,完善培训机制,不断优化村级农技员队伍。到2020年,全市将选派科技特派团30个、科技特派员500名,培养农民技术员1000名,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100项,建设10家支持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的星创天地。
4.进一步强化金融支农的作用。按照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和要求,一是研究扩大设施农业贷款额度和抵押担保范围的相关措施,引导银行业拓展对新发展设施农业的贷款支持。二是根据农民的保费支付能力和保险需求,优化设施农业保险产品,积极完善现行政策性产品的保障范围和保障额度,充分发挥保险对设施农业的风险保障作用。
5.进一步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20年,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达到4500家,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更加完善。
6.进一步推进农业供应链建设。立足于区域优势特色区域,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打造联结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和最终消费者的紧密型农产品供应链。
大连市农村经济委员会
2018年5月29日
【关闭】